《妈妈的吻》:四十年传唱的亲情之歌
2025-07-19 10:12:38
"在那遥远的小山村,小呀小山村…"隔壁刚放学的小学生都能跟着哼两句。这首诞生于1980年的《妈妈的吻》,用最朴实的词句把中国人的亲情记忆串成了珍珠。
词曲作者傅林当年猫在北京胡同的集体宿舍里创作时,绝对想不到这首歌能火四十年。他给东方歌舞团的任雁试唱版用的是手风琴伴奏,录音时话筒还是裹着棉被防噪音的。直到朱晓琳13岁那年用童声录制,这首歌才真正找到属于它的声音——据《中国音乐年鉴》记载,1984年磁带销量突破百万时,音像店门口排队的人群能绕胡同三圈。
版本比较 | 1980年任雁版 | 1984年朱晓琳版 | 2010年合唱版 |
演唱者年龄 | 22岁 | 13岁 | 跨代合唱 |
配器特点 | 手风琴+民乐 | 电子琴+弦乐 | 钢琴+童声和声 |
传播载体 | 黑胶唱片 | 卡式磁带 | 数字音乐 |
在四川民歌采风时发现,至少有8个少数民族把这首歌改编成了自己的语言版本。云南某村小的音乐老师告诉我,他们用彝语翻唱的版本,成了母亲节联欢会的保留节目。更让人唏嘘的是,很多海外游子说在唐人街听到这首歌,"就像尝到了妈妈寄来的辣酱"。
如今幼儿园的孩子们还在学唱这首歌,只不过他们的妈妈可能已经习惯用视频通话代替了亲吻。菜市场里卖菜的张婶一边择菜一边哼着调子,她说现在孙子放学回家都是先找手机充电器,"但听到这歌吧,心里还是暖烘烘的"。
胡同深处的音像店早就改成了便利店,但冰柜上贴着的褪色海报里,朱晓琳的笑容依然和四十年前一样清澈。外卖小哥的电动车载着蓝牙音箱驶过,混着电子音的旋律飘进某扇窗户,或许正撞见某个给妈妈发语音的年轻人突然红了眼眶。